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,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,由缺血、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。常见症状有:突然出现半身不遂持续的肢体无力、眩晕、走路不稳、言语不清、流涎、吞咽困难、大小便失禁、昏迷等。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,其导致的肢体功能的受损更会给患者、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。

患者陈阿姨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2小时,就诊我院急诊,经脑核磁检查为桥脑急性脑梗死,收治脑病科住院治疗,分别给予改善微循环、抗血小板聚集、降低血脂、稳定斑块、清除自由基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,病情稳定后转康复科进一步康复治疗。

经入科检查,陈阿姨精神差,言语含糊,定向力、理解力、记忆力、计算力等均有减退;肌力耐力差,指鼻试验、跟膝胫试验欠稳准,右手持物差,不会用筷子进餐,不能行走,无法正常生活。经过康复治疗3周后,陈阿姨身体机能有很大改善,可日常交流,言语较前清晰,仰卧位能坐起,能站立2分钟,助行器辅助下能行走5米,右手持物改善,可缓慢用筷子进餐。治疗40天后,能助行器较少辅助下行走50米,右手持物自如,可灵活持筷进餐,日常生活基本独立。陈阿姨对于康复结果很满意,她说道,除了自己的坚持和刻苦练习,更要感谢医生及时给予的康复指导,让她抓住了最佳康复时机,重返正常生活。

康复科主任吕国庆表示,早期肢体康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预防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等继发性功能障碍,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,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回归家庭,回归社会。

把握康复治疗十个原则

1、正确地掌握康复医疗的适应症

对于存在脑水肿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、心肌梗死、消化道出血、高血压危象、高热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脏器功能衰竭的脑梗死患者,应先以内、外科处理,待神志清楚、病情稳定后再开始康复治疗。

2、早期开始康复

病情稳定后24-48h开始,康复早期参与有利于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预后,应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。

3、床上康复

在“卒中单元”、“神经重症监护病房”和“急诊科”内与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急诊内科等医生合作以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,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。在国内一些医院中已经开始建立这种密切合作,独立的康复医学科也是综合性临床康复为主。

4、预防性康复

约有40%脑卒中病人可有复发,应按照中国脑血管疾病临床指南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,预防和减少复发。

5、主动性康复

应尽快用主动性训练取代被动性训练。需要意识到:被动运动——自助/强迫(包括利用联合反应/共同运动等)——低级水平的自主运动——随意运动——抗阻的随意运动是一种运动恢复规律。

6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和程序

根据软瘫期、痉挛期、后遗症期等不同时期选择适宜的方法。

7、强化的康复程序

康复治疗的效果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等特点。

8、综合性康复

多种损伤(感觉—运动、言语—交流、认识—知觉、情感—心理、交感—副交感神经、吞咽、二便等)要综合考虑。如卒中患者多合并严重心理障碍,应严密观察和关切卒中病人有无抑郁、焦虑,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程和最终疗效。

9、全面的康复

全面康复不但有身体水平的,更重要的是活动能力水平和参与能力水平的功能康复,包括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。

10、长期的康复安排

脑的可塑性是终生存在的,需要长年累月地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