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,但有些“瘦”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,如果您的体重下降,却仍大腹便便,只有四肢变细了,并且容易精神差、乏力、甚至跌倒发生骨折,这时我们就要警惕肌少症的可能了。
一、什么是肌少症?
肌肉减少综合症(sarcopenia),简称肌少症,它是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,同时还存在肌肉力量和/或躯体功能的下降。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,中国人群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高达38.8%。
二、肌少症有哪些危害?
1、跌倒 :肌少症使肌肉力量下降,致老年人坐立、行走、提重物、下肢负重等日常活动困难,且肌少症常与骨质疏松并存,导致老年人易跌倒和骨折,继而发生失能、死亡等危险。
2、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: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,同时也是蛋白质储存的重要器官。肌少症致骨骼肌减少,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和免疫力下降,增加老年人感染风险。
3、生活质量下降 :肌少症使老年人活动受限,以致影响其职业活动能力、交际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,并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。
4、与诸如慢阻肺、糖尿病、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不良预后相关,对机体造成多重负担。
三、症状及如何发现?
1、临床表现
1)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
2)握力差、行动缓慢、易疲劳
3)跌倒、骨折等意外事件增多
4)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
2、常用的筛查方法
1)症状筛查法
如果老年人感觉自己的手劲变小、步行速度下降、需要使用助行器、容易跌倒、长期处于静卧状态等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可能。
2)皮尺测量法
在小腿放松状态下,用皮尺绕小腿最丰满的部位一周,男性<34cm,女性<33cm,则提示有肌少症风险。
3)SARC-F调查问卷筛查
以上5项总分相加,分数越高者体能越差。如SARC-F总分≥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,需进一步进行肌肉力量评估。
我国建议的肌少症筛查与评估流程如下:
四、怎样预防和治疗?
1、营养干预
1)充足的热量支持,适量的能量(25-30kcal/kg)摄入有助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,60~80岁的老年人每天摄入能量在2000kcal左右,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适当减少,摄入1700kcal左右。
2)健康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.0-1.2g/kg;急慢性病老年患者1.2-1.5g/kg,以优质蛋白为主,包括动物蛋白(如牛羊肉、鸡蛋、禽肉、猪肉、鱼肉等)和优质植物蛋白(如大豆及其制品)。同时应注意补充富含必须氨基酸或亮氨酸的蛋白质(乳清蛋白)。
此外,当老年人血清25(OH)D3低于正常范围时,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的含量和功能。适当的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。
2、规律运动
规律的运动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老年人的骨骼肌量的丧失。老年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,目前推荐的锻炼方式有:抗阻运动包括坐位抬腿、静力靠墙蹲、举哑铃、拉弹力带等。由低强度的阻力训练开始逐渐升级,同时应注意减少静坐/卧,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,配合有氧运动包括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。建议每周≥3次,每次20-30 min。老年人运动干预需在遵循安全、有效的原则下进行,肌肉训练与康复运动相结合,避免骨折等并发症。
3、中医辩证治疗
中医认为肌少症的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,病变涉及脾胃、肺、肝、肾。脾主肌肉、肝主筋脉、肾主藏精,脾胃虚弱、肝肾亏损,则气血津液亏虚,不能濡养肌肉筋脉;肺气亏虚则气血津液布散乏力。病久可致湿热痰瘀阻滞经络,进一步加重病情。选用传统的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锻炼方式,同时配合足三里、阳陵泉、悬钟用灸法补脾胃、强筋骨。
正确认识肌少症,关注肌少症,及早发现并积极干预。王府医院老年病科提醒老年患者警惕肌少症,预防跌倒、骨折、衰弱等并发症的发生,提高老年生活质量!
老年病科诊疗范围及特色
1、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功能、精神心理和社会环境状态等,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,旨在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;
2、开展各类老年脑血管病、老年痴呆、老年帕金森病、头晕、头痛、高血压病、高脂血症、慢性肺疾病、厌食、尿便障碍等多种慢病共存患者的筛查、诊断和治疗,对老年综合征患者予以健康教育、护理及用药指导等;
3、针对老年人特点开展多种中医特色疗法,具有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症状,增强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,减少疾病及其合并症发生率的作用。
(1)艾灸功能主治:具有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祛湿逐寒、消肿散结、回阳救逆、防病保健等作用。主治慢性胃炎、胃痛、腹泻、腰痛、关节痛、支气管哮喘等。
(2)中药热奄包治疗功能主治:具有温经散寒,消肿止痛,活血祛瘀、强筋健骨的治疗作用。主治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炎、腰背肌筋膜炎、坐骨神经痛等。
(3)中药熏洗治疗功能主治:具有改变血液循环、消除疲惫、加强内分泌调节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。主治眩晕、失眠、关节疼痛、夜尿频、便秘等。
(4)中药塌渍治疗功能主治:具有活血化瘀、舒筋活络止痛、温经散寒、温补督脉、调和阴阳、温通气血的作用。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、颈椎病、骨性关节病、关节炎、肩周炎、腰背肌筋膜炎、坐骨神经痛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