刮痧技术
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,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,如牛角类、砭石类等刮板或匙,蘸上刮痧油、水或润滑剂等介质,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,使局部出现瘀斑,通过其疏通腠理,驱邪外出;疏通经络,通调营卫,和谐脏腑功能,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,如高热头痛、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等;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,如腰腿痛、肩关节疼痛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、灼热感,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。
2.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,为正常表现,数日可消除。
3.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,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,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。
4.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;夏季避免风扇、空调直吹刮痧部位。
拔罐技术
拔罐技术
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烧、抽吸、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,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,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,达到温通经络、驱风散寒、消肿止痛、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,包括留罐法、闪罐法及走罐法。
一、适应范围
适应于头痛、腰背痛、颈肩痛、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;疮疡、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拔罐的留罐时间一般为10~15分钟。应考虑个体差异,儿童酌情递减。
2.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,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,此为正常表现,数日方可消除。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,及时通知护士。
3.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,可自行吸收,如水泡较大,护士会做相应处理。
4.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,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。
艾灸盒技术
艾灸盒
艾灸盒又叫温灸盒,是将艾条点燃后放于安全无烟型盒内,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,通过其温经散寒、扶助阳气、消瘀散结作用,达到防治疾病、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,属于艾灸技术范畴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起的症状,如肺痨所致的咳嗽、咳血;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、便质稀薄;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,呕吐;尪痹所致的晨僵、小关节疼痛等症状。寒湿所致的疼痛,如胃脘痛、腰背酸痛、四肢凉痛、月经寒痛等;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、吐泻、四肢不温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,属于正常现象,若局部皮肤产生烧灼、热烫的感觉,及时告知护士
2.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,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,无需处理,可自行吸收。如水泡较大,遵医嘱处理
3.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
4. 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、眼花、恶心、颜面苍白、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,及时告知护士。
5.灸后注意保暖,饮食宜清淡。
中药泡洗技术
中药泡洗技术
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,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,达到活血、消肿、止痛、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外感发热、失眠、便秘、皮肤感染及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餐前餐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全身泡浴。
2.全身泡洗时水位应在膈肌以下,以微微汗出为宜,如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,及时告知护士。
3.中药泡洗时间30分钟为宜。
4.泡洗过程中,应饮用温开水300~500ml,小儿及老年人酌减,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。有严重心肺及肝肾疾病患者饮水不宜超过150ml。
5.防烫伤,糖尿病、足部皲裂患者的泡洗温度适当降低。
6.泡洗过程中,应关闭门窗,避免感受风寒。
4.泡洗过程中出现头晕、心慌等异常症状,停止泡洗,及时告知护士。
中药湿热敷技术
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,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,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,通过疏通气机、调节气血、平衡阴阳,达到疏通腠理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软组织损伤、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,肩、颈、腰腿痛,膝关节痛,类风湿性关节炎,强直性脊柱炎等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湿热敷时间20~30分钟。
2.如皮肤感觉不适,过热、瘙痒等,及时告知护士。
3.中药可致皮肤着色,数日后可自行消退。
4.注意温度,防止烫伤
中药热熨敷技术
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加热后装入布袋,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,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、血脉,从而达到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、散寒止痛、祛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风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、酸胀、沉重、麻木;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瘀血、肿痛;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、行动不便;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、腹冷泄泻、呕吐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药熨前,排空二便。
2.感觉局部温度过高或出现红肿、丘疹、瘙痒、水泡等情况,应及时告知护士。
3.操作时间:每次15~30分钟,每日1~2次。
4.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,温度过低则需及时更换或加热。操作中注意保暖。
中药离子导入
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或穴位导入人体,作用于病灶,达到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、抗炎镇痛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各种急、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疼痛、腰背痛、颈肩痛及盆腔炎所致的腹痛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治疗时间一般为20~30分钟。
2.治疗期间会产生正常的针刺感和蚁走感,护士可根据患者感受调节电流强度。
3.若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不能耐受时,立即通知护士。
4.中药可致着色,数日后可自行消退。
5.治疗时注意保暖。
穴位注射技术
穴位注射技术又称水针,是将小剂量药物注入腧穴内,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,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如眩晕、呃逆、腹胀、尿潴留、疼痛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注射部位会出现疼痛、酸胀的感觉属于正常现象,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。
耳穴贴压技术
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、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,通过其疏通经络,调整脏腑气血功能,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,达到防治疾病、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,属于耳针技术范畴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、失眠、焦虑、眩晕、便秘、腹泻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耳穴贴压的局部感觉:热、麻、胀、痛,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。
2.每日自行按压3~5次,每次每穴1~2分钟。
3.耳穴贴压脱落后,应告知护士。
4.常用按压手法:(具体请在护士指导下进行)
(1)对压法:
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,相对按压,至出现热、麻、胀、痛等感觉,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,或做圆形移动,一旦找到敏感点,则持续对压20~30秒。对内脏痉挛性疼痛、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。
(2)直压法:
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,至产生胀痛感,持续按压20~30秒,间隔少许,重复按压,每次按压3~5分钟。
(3)点压法:
用指尖一压一松地按压耳穴,每次间隔0.5秒。本法以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,用力不宜过重。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下,具体可视病情而定。
中药灌肠技术
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,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,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、软坚散结、泄浊排毒、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中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。
一、适用范围
适用于慢性肾衰、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、发热、带下等症状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操作前排空二便。
2.局部感觉:胀、满、轻微疼痛。
3.如有便意或不适,应及时告知护士。
4.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。
5.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,保留时间长,利于药物吸收。